当微量元素分析仪器长时间未使用后再次启用,需谨慎对待多个关键环节,以保障仪器正常运行与检测结果的准确性。
首先,对微量元素分析仪外观进行细致检查。查看仪器外壳是否有破损、变形,各连接部位是否松动。检查微量元素分析仪的显示屏,看是否有显示异常,如缺划、花屏等情况。若仪器配备有进样系统、采样探头等部件,需确认这些部件是否完好,有无损坏或丢失。例如,进样针若有弯曲或堵塞,会严重影响样本进样量的准确性,进而干扰检测结果。同时,检查仪器的电源线、数据线等线缆是否存在老化、破损,防止因线缆问题引发短路或数据传输故障。对于仪器内部,若具备可拆卸的部件,如电路板、传感器等,可打开外壳进行查看,观察有无灰尘堆积、生锈、元件损坏等迹象。若发现有灰尘,需使用干净的毛刷或压缩空气进行清洁,但要注意操作轻柔,避免对元件造成物理损伤。
长时间闲置可能导致微量元素分析仪性能发生变化,因此必须进行性能评估与校准。先对仪器进行预热,不同类型的仪器预热时间有所差异,一般需 15 - 60 分钟,确保仪器达到稳定工作温度。预热完成后,使用标准样品对仪器进行校准。标准样品的浓度应具有准确性和代表性,涵盖仪器的检测范围。通过校准,调整仪器的各项参数,使其检测结果与标准值相符。例如,在原子吸收光谱法的仪器中,需校准光源强度、波长准确性等参数;对于电化学分析法的仪器,要校准电极的电位、灵敏度等。在校准过程中,若发现仪器偏差较大,超出允许范围,需进一步排查原因,可能是仪器部件老化、漂移等问题,必要时联系专业维修人员进行调试和维修 。
在正式进行样本检测前,要对样本处理和检测环境进行准备。检查样本采集器具是否清洁、完好,避免因器具污染导致样本检测结果不准确。对于样本处理所需的试剂,查看其保质期,过期试剂不能使用,以免影响化学反应的进行和检测结果的可靠性。同时,确保检测环境符合仪器要求,温度、湿度要控制在规定范围内。例如,湿度过高可能导致仪器内部电子元件受潮,影响仪器性能。另外,重新熟悉微量元素分析仪的操作流程,若长时间未操作,可再次阅读仪器操作手册,确保在检测过程中能正确设置参数、进样、读取结果等,避免因操作失误造成检测结果偏差 。
通过全面检查微量元素分析仪外观与硬件、深度评估仪器性能以及精心准备样本检测环节,能有效保障长时间未操作的微量元素分析仪器再次使用时正常运行,为准确检测提供有力支撑 。
上一篇:微量元素检测准确性控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