患者的生理状态和行为会影响血液成分。例如,采血前患者的饮食、运动、情绪等因素。若患者采血前食用了高脂、高糖食物,可能导致血液中甘油三酯、血糖等指标升高;剧烈运动后,体内的乳酸、肌酸激酶等物质会增加;过度紧张、焦虑则可能使肾上腺素等激素分泌增加,影响相关微量元素分析仪指标的检测结果。
患者正在服用的药物也可能干扰检测结果。某些药物会改变血液中化学成分的浓度,如降压药、降糖药、抗生素等。一些药物可能会影响血液的凝血功能,导致采血过程中出现异常。选择合适的采血部位至关重要。如果采血部位有炎症、水肿、瘢痕等,可能导致局部血液循环异常,影响血液成分的均匀性,使采集的血液不能代表整体情况。另外,反复穿刺同一部位,可能导致组织损伤,使细胞内的物质释放到血液中,影响检测结果。采血量不足或过多都会产生误差。采血量不足可能无法满足检测项目的需求,导致检测结果不准确;而采血量过多,会使血液中的抗凝剂相对不足,引起血液凝固,影响检测。不同的微量元素分析仪检测项目对采血量有明确要求,若不严格按照规定执行,就会出现误差。采血器材如注射器、采血管等若被污染,可能会引入杂质、微生物或其他化学物质,干扰检测结果。例如,采血管的抗凝剂质量不合格或被污染,可能导致血液凝固异常或影响某些指标的检测。血液样本采集后,需要在合适的条件下保存。如果保存温度过高或过低,会影响血液中某些成分的稳定性。例如,一些酶类在高温下会失活,而低温可能导致某些物质结晶。保存时间过长也会使血液中的成分发生变化,如血糖会因细胞代谢而降低。
微量元素分析仪检查样本在运输过程中,如果受到剧烈震动、碰撞或温度波动,可能会导致血细胞破裂、溶血等情况。溶血会使细胞内的物质释放到血浆中,干扰多项检测指标的准确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