微量元素检测仪检查样品的处理过程十分关键,恰当的处理能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。针对不同类型的样品(如血液、尿液、毛发等),处理方法各有不同,以下是具体介绍:
1. **血液样品处理**:血液是常见的检测样品。采集后的血液样品若不能立即检测,需进行抗凝处理,一般使用肝素钠等抗凝剂,防止血液凝固影响检测。对于全血样品,可先轻轻颠倒混匀,使血液中的成分均匀分布。若要检测血清中的微量元素,则需将血液静置一段时间,待血液凝固后,通过离心分离出血清。离心的转速和时间需根据具体情况调整,一般转速在3000-5000转/分钟,离心5-10分钟,使血清与血细胞分离。分离后的血清可转移至干净的容器中备用,若暂时不检测,需低温保存,避免样品变质。
2. **尿液样品处理**:采集的尿液样品应尽量新鲜,若不能及时检测,需冷藏保存。首先将尿液样品进行过滤,去除其中的杂质、细胞或其他不溶性物质,以保证检测的准确性。对于一些需要进行浓缩处理的微量元素检测仪,可采用蒸发或冷冻干燥等方法对尿液进行浓缩。在处理过程中,要注意避免样品受到污染,可使用无菌容器和工具进行操作。
3. **毛发样品处理**:毛发样品采集后,需先进行清洗,去除毛发表面的污垢、油脂和其他污染物。一般使用洗涤剂(如中性洗发水)和超纯水反复清洗毛发,然后用镊子将毛发夹出,自然晾干或用低温烘干。清洗后的毛发需剪碎至合适长度,以便后续处理。对于某些检测方法,可能还需要对剪碎的毛发进行消解处理,如使用强酸(如硝酸、高氯酸等)在加热条件下将毛发中的有机物质分解,使微量元素释放到溶液中,再进行过滤和定容等操作,得到可供检测的样品溶液。
4. **其他样品处理**:对于一些特殊样品,如组织样品、土壤样品等,处理方法更为复杂。组织样品通常需要进行匀浆、消解等处理步骤,将组织中的微量元素释放出来;土壤样品则需先进行研磨、过筛,然后通过酸溶或碱溶等方法提取其中的微量元素。
在处理微量元素检测仪检查样品时,要严格遵循操作规范,确保样品不受污染、不发生成分变化,以获得准确可靠的检测结果。
上一篇:不同微量元素分析仪设备差异